走進台灣好報/曲斌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曲斌

我與台灣好報的情緣,源於安徽池州李春生老師那篇《家在杏花村邊住》的文章,他的那篇文章,讓我走進了台灣好報。

我和李老師都在滁州西澗論壇交流互動著,許多朋友在關注點評著李老師文學原創版塊那篇《家在杏花村邊住》的文章。我在瀏覽那篇文章時,注意到李老師用一個文章的地址回復了朋友們的點評,我點開那篇文章的地址,看到的是一篇繁體字的《家在杏花村邊住》的文章。我問李老師“有那麼個論壇嗎?”,他回答說“是台灣好報”。此時,我發現那篇文章的題目左上方是“台灣好報”四個字,那紅色的行書字體報頭非常醒目。李老師隨後把台灣好報的郵箱告訴了我,我便把那個郵箱添加在我的通訊錄中,只有初中文化水準的我,當時沒有信心向台灣好報投稿。

那年冬天,我抱著嘗試的心理,把自己新創作的一篇散文《臨窗聽雪》發給了台灣好報。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篇文章當天被編輯老師採用了,編輯老師並且給予了精選推薦,這讓我心中充滿著感動。從那時起,我陸陸續續地把自己的稿件投給台灣好報,這三年來,台灣好報編輯老師採用了我20多篇文章,那是編輯老師對我的鼓勵和鞭策。我的那篇《在英雄故鄉的熱土上》的文章,主要記敘了任常倫烈士在抗日戰爭的戰場與敵人搏鬥最後壯烈犧牲的經歷和新中國成立後英雄故鄉的巨大變化,台灣好報的編輯老師也給予了精選推薦,我想:我們中華民族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有著共同的心聲,編輯老師心中也有著一種英雄情懷吧。

從那時起,我每天都打開手機,閱讀《台灣好報》「西子灣副刊」上那些文學作品,閱讀中,我被作者們文章中那些生動鮮活的語言,飽含情感的文字感染著,他們讚美著家鄉的新貌,描繪著祖國的山水名勝,抒發著生活中對人生的感悟。那些文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充滿著滿滿的正能量,字裏行間充滿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台灣好報「西子灣副刊」為我們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臺,它開闊了我的視野,為我的業餘文學創作注入了活力。一位朋友在新浪博客上這樣談在台灣好報「西子灣副刊」發表文章以後的感受:“發表之後文字全部變成繁體字,感覺也挺爽的!”,是的,我們感覺很爽!但是我想,台灣好報編輯老師在每天閱讀那些大量稿件時,都需要將簡化字轉化為繁體字,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苦的勞動啊。對於“寬頻”,“計程車”等事物,臺灣在詞語表達上與大陸不同,還有那些不常見的繁體字,這些都增長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文化生活。我閱讀台灣好報時,瀏覽器上方提示:此網頁為中文(繁體)網頁,是否需要翻譯後面有三個選項,我選擇了“一律不翻譯-(中文)繁體”,那是原汁原味的台灣好報的特色啊!

與台灣好報結緣,台灣好報「西子灣副刊」豐富了我的業餘文學創作,我的生活也走進了台灣好報,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台灣好報的認識比較全面了。台灣好報前身是台灣新聞報,它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 「西子灣副刊」只是其中的一個版面,財經產業、農業生技、文教影視……等版面都版式活潑,形式多樣。走進台灣好報,我為台灣好報黃副社長皮包丟失後,員警高效率的工作態度和計程車司機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動;走進台灣好報,讓我認識了余光中先生的早期作品《天國的夜市》;走進台灣好報,讓我知道台灣臺中市有一個會呼吸的湖泊星泉湖,湖泊中野鴨戲水,白鷺鷥覓食,它與周邊的景色倒映成趣,夢幻唯美。

在我閱讀著台灣好報「西子灣副刊」上那一篇篇優美文章時,讓我想起家鄉那座由台灣僑胞投資修建的“友誼橋”了。那座橋橫跨在家鄉清澈的小河上,橋面寬敞平坦,橋墩堅如磐石。台灣好報也是一座友誼的橋樑,它聯結著海內外廣大的讀者和作者。在這座橋上,我堅持走著自己業餘文學寫作的道路!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